利率週期並非影響資產價格走勢的唯一主題。展望 2025 年,我們探討投資者應該關注的其他發展動向。
過去一年,環球貨幣政策逐漸出現轉變,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經走上減息之路。這個舉動促使其他已發展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央行紛紛緊隨。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較低的借貸成本環境可能有利於債券。
同時,在政治方面,我們很快就知道當選總統特朗普是否會兌現承諾,對來自某些市場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提到對中國商品徵收 60% 關稅,但這是否會轉化為具體政策仍是個未知之數。1若這項政策得以實施,基於價格大幅上漲,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可能會下降。作為回應,中國可能會選擇有意促成人民幣貶值,以減輕關稅的影響,使其商品以美元計價更加便宜。2
作為環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表現對亞洲至關重要。2023 年,中國與東盟市場之間的貿易額達到 4,680 億美元,比 2022 年增長 10.5%。此外,東盟在 2020 年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3這顯示出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緊密經濟聯繫。
具體而言,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及相關債務水平仍是整體經濟的一大擔憂。政策制定者已推出一項大規模的資本重組方案,以協助地方政府和銀行緩解由於賣地收入減少而加劇的債務問題。4 為了刺激需求,中央政府將購房的最低首付比例降至 15%,並放寬了與該等交易有關的其他規定。5
房地產行業的問題已經影響到消費支出,因為房價下跌的財富效應打擊市場情緒,導致人們減少消費並增加儲蓄。6儘管如此,近期的信號顯示更為樂觀的趨勢,樓價已趨於穩定。事實上,路透社的一項調查表明,樓價甚至可能在 2026 年回升。7
雖然中國為了振興經濟採取的措施可能尚不足以「改變局勢」,但這些措施應該有助於緩解短期風險。8
中東和歐洲的衝突不僅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亦反映出類似於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陣營競爭。西方國家可以被視為一個陣營,而中國、俄羅斯及某些新興經濟體則組成其他陣營。雖然當前的軍事聯盟比冷戰時期更為鬆散,但代理戰爭(及貿易戰)仍被用來削弱對手。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增加了偏遠或較小地區的任何動盪吸引主要大國介入的可能性。該等事件將加劇不確定性,並進一步影響貿易流動和經濟增長。9
在貿易方面,地緣政治策略對亞洲市場的影響可能各不相同。中國面臨針對其半導體行業的多項限制,這些措施旨在阻止美國及其盟友的先進技術流向中國,例如可能用於軍事的技術。10 儘管此舉主要針對中國,但向中國出口芯片的其他亞洲市場亦可能受到間接影響。11
然而,「友岸外包」的概念可能有利於某些區域市場。12友岸外包是指政治結盟或聯盟成為國際企業選擇製造業投資地點的關鍵因素。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不確定性並非新事物,而增長空間始終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 2024 年 10 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5 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市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年度增長率將達到 5.0%。此數據不包括中國和印度,兩國的預測增長率分別為 4.5% 和 6.5%。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 2025 年的預測增長率為 1.8%。13持續的經濟擴張加上利率逐步下降,應該會支持 2025 年經濟軟著陸。14
這個增長預測反映出該地區的基本面改善。儘管中國房地產行業和地緣政治等領域仍然令人擔憂,但整體前景依然樂觀。同時,亞洲債券仍然讓投資者能夠投資於該地區普遍向好的經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