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亞洲各個經濟體將面臨不同的物價壓力。為了解原因,我們仔細審視區內的通脹驅動因素。
亞洲在經濟發展和不同市場的組成方面表現出豐富的多元化。這種異質性亦反映於 2024 年廣泛通脹前景,受區內債券投資者密切關注。
更深入來看,某些因素影響所有經濟體,例如能源成本。然而,情況卻在更細微的層面出現分化。例如,當勞工市場供應緊張時,已發展經濟體可能遭受更大的衝擊,因為這可能引發服務相關物價通脹急劇上升。同時,人力短缺的連鎖反應對發展中經濟體造成的影響較小。
類似地,食品價格飆升亦會大幅影響整體通脹,但其對各經濟體的影響各異。新加坡等已發展經濟體受到的影響通常較小,因為這些基本要素在用於計算通脹的商品和服務類別中的佔比較小。相反,大米和相關產品佔菲律賓消費者通脹籃子的四分之一。1
隨著亞洲各地的富裕程度不斷提高,政策制定者日益關注地緣政治事件如何影響食品價格,但情況好壞參半。俄烏持續衝突可能會進一步擾亂小麥出口,而由於中東受影響經濟體與亞洲市場之間只有少量直接貿易,以色列與其鄰國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造成問題的可能性則較低。
同時,由於環球緊張局勢升級,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貿易路線中斷和油價上漲,導致亞洲和歐洲之間的運輸成本增加。亞洲開發銀行在 2023 年 12 月展望中指出,與天氣或戰爭相關的糧食短缺可能導致 2024 年物價上漲。2
能源成本是另一個重要主題。印尼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出口國,亦是傳統的石油生產大國。3相較之下,中國和菲律賓等市場更容易受到油價上漲的影響,因為這些市場必須進口大量石油以滿足其需求。4在此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警告,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可能導致能源成本上升。5
乾燥的天氣導致泰國和印度土壤濕度較低,預計淡季大米將平均減產 20%。事實上,2023 年亞洲主要地區的米價上漲了 30-40%。部分原因是印度限制出口以確保本地供應充足。6印尼和菲律賓等主要大米進口國必須獲得充足的供應,以避免當地物價飆升。
在中國,截至 2023 年 12 月止年度的整體消費者通脹仍處於正值區間,但僅為 0.2%。這與政府 3% 的目標形成對比。7這種通縮潛力由多種因素導致,包括食品價格下跌和勞工市場疲軟,2023 年工資實際下跌 1.3%。8房地產行業疲軟亦可能造成某些下行壓力,新房價格在 2023 年 12 月下跌 0.2%。9
在泰國,在應對通脹方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存在輕微脫節。政府對電價進行補貼,以減輕企業和消費者的壓力10 ,同時宣佈將於 2024 年 5 月推行價值約 140 億美元的電子錢包計劃,以減輕家庭的壓力。11然而,現金發放往往會很快花完,並被視為加劇通脹壓力 – 這與泰國央行的目標背道而馳。
中國和泰國的經驗顯示應對通脹的複雜性。泰國 2024 年 2 月初發生的事情就是政治願望與央行須處理的現實情況相衝突的一個例子。當時泰國首相要求央行在通脹數據減弱之後減息。12央行抗議,指出核心物價漲幅(在指數計算中剔除波動率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本)仍處於正值區域。
多個亞洲市場的經濟前景比世界其他地區的新興市場更加光明。以阿根廷為例:該國通脹率近期飆升至 200% 以上,僅 2023 年 12 月物價就上漲 25%。雖然阿根廷是一個極端例子,但其他拉丁美洲和眾多非洲市場13的通脹普遍高於亞洲。1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2024 年 1 月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中指出其已經上調亞洲的 2024 年增長預測。主要原因是印度和中國增長前景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認為有機會在今年稍後看到貨幣寬鬆政策,前提是政策制定者仍然堅守對抗通脹的承諾。15